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不久前,在湖北襄阳,来自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的学生们,开启了一趟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之旅:了解襄阳美景、美食和科技发展。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致电祝贺舒尤克当选匈牙利总统。
目前,匈牙利已经拥有5所孔子学院,培养了大批中文专业人才。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匈关系快速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勉励道,欢迎你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2023年7月,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师生代表团来到江苏参加锦绣江苏青年交流项目。2019年共有90多名学生报名,最终只有27人成功入学就读。
当时天气降温,习主席怕孩子们着凉,还特意嘱咐他们赶紧回到室内。监制丨耿志民制片人丨兴来主编丨宁黎黎执笔丨程昱视觉丨江雨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推动人类社会永铸和平之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共同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6]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心声,昭示了历史演进的正确方向,因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汇聚起强大的文明合力。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编写说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成就》智库报告课题组由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任组长,总编辑吕岩松任副组长,副总编辑任卫东任执行副组长,课题组成员包括倪四义、刘刚、班玮、薛颖、尚军、邓玉山、杨晴川、徐海静、刘畅、刘华、韩冰、陈健、黄尹甲子、刘晨、贾金明、靳博文、李晨曦、王佳琳、王雪飞、马震、何毅等。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大国,中国通过自身现代化发展,助力世界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未来。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论著中也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巨大贡献。同处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我们该如何共存,如何并行向前?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呼吁各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命运紧紧相连。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蓬勃展开,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多领域建设,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多维架构和切实抓手。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
这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内在的历史使命,也源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外在环境。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结合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不同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认同。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怀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倡导的是全球各方互利共赢的价值导向,追求的是建设更加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美好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天下情怀,也给予全世界所有抱持同样美好愿望和理想信念的民族和群体以崇高回应。这是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也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共同未来。一些大国缺少合作共识,阵营对抗氛围再度弥漫。(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不同领域,中国积极推动相关议题下的国际合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应对各种全球挑战。[14]五个世界总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拓展,为人类未来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12]201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中国人看来,世界是个百花园,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的国家各美其美。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21]一带一路合作开创21世纪人类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意味着认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鼓励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高度赞赏和支持。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目录:一、治世之道应对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一)直面共同挑战的时代强音(二)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愿望(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二、美美与共激发世界共鸣的中国主张(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三、惠益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中国实践(一)不同层面、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二)一带一路合作有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落实三大倡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人类社会在发展进步中,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和制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
立己达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将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1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虽然走过的路不同,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一样的,追求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是一致的。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零和思维搅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理大发现加速全球资源流动,科学技术发展拓宽人类认知,全球化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开,人类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交融、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一带一路合作给21世纪的世界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11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助力人类更好地面对生态挑战,实现永续发展。在美国犹他州费舍湖畔,一株地表以上有4万多棵枝干、地表下却共享同一根系的8万年巨树被命名为潘多,拉丁语含义是我延伸。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人类历史的转折关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治理体系的公平化民主化指明方向。
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别于西方现代化。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中国看来,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